委員履職“新陣地” 服務群眾“連心橋”——南充市政協突出“用起來、活起來、實起來”,持續(xù)深化委員工作站(室)建設
一把剪刀,剪出非遺傳承的巧思,更剪通聯系群眾的橋梁;一方斗室,提供專業(yè)的法律解答,也匯聚起社情民意的暖流。在南充市,一個個扎根基層的政協委員工作站(室),正成為政協委員履職的“新陣地”、服務群眾的“連心橋”、凝聚共識的“前哨站”。
精心布局:小站點構建大網絡
“建設委員工作站(室),是市政協推動委員下沉、延伸履職觸角的重要抓手。我們堅持‘不建則已,建則有用、建則有效’,力求布局合理、特色鮮明。”2024年5月,南充市政協主席廖倫志在推進委員工作站(室)建設時表示。
市政協確立“貼近群眾、建在基層、整合資源、發(fā)揮優(yōu)勢”的建站思路,截至目前,已建成覆蓋市縣兩級的委員工作站(室)50余個。
任靜委員工作站,是第一個建立的市本級委員工作站,選址在南充市總商會大廈。工作站牽頭人、市政協委員任靜是一名律師。他坦言:“工作站給了我一個固定‘攤位’,讓我能更系統、更持續(xù)地為入駐大廈的各類經營主體和附近群眾提供法律服務,把專業(yè)所長真正融入履職日常。”
為更好助力推進區(qū)域協同發(fā)展,市政協與順慶、高坪、嘉陵、南部、儀隴、營山等地共建當地的市政協委員工作站(室),整合屬地委員力量。“共建模式讓我們的履職更聚焦本地問題,力量也更集中了。”市政協委員申會表示。
此外,聚焦界別特色和專業(yè)領域,民盟界別、教育體育界別和文化藝術界別委員工作站已建設完成并開展活動;位于現代物流園區(qū)的龍淵委員工作室正加速建設,旨在對接市委全力打贏經濟發(fā)展翻身仗的安排部署,將政協服務延伸至經濟發(fā)展活躍的“神經末梢”。
特色運行:小平臺彰顯大作為
走進位于南充市嘉陵區(qū)陳壽公園的杜華江委員工作室,精美的非遺剪紙作品琳瑯滿目。作為一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,杜華江巧妙地將政協履職融入文化傳承。“我們用剪紙講好中國故事,更用它來傾聽群眾心聲。”他認為,工作室不僅是文化窗口,更是民情前哨。
“經常有居民來串門,聊天拉家常中就聽到了真問題。”杜華江回憶道,正是這些“家常話”,催生了他在2024年提交了關于整治城區(qū)電動三輪車亂象的建議。如今,嘉陵區(qū)校園周邊及街道已禁止電動三輪車違規(guī)停放。“以前校門口三輪車亂停亂放,看著就揪心。現在看著安心多了,孩子上學更安全。”附近居民張阿姨滿意地說。
杜華江委員工作室成立以來,已收集社情民意信息10余條,提交提案線索30余條,組織開展公益活動20余次,服務群眾超1000人次。
位于高坪區(qū)六合絲綢博覽園的市、區(qū)政協民盟界別委員聯合工作站立足絲博園這一文化地標,積極匯聚民意“活水”。工作站綜合群眾意見,組織政協委員與區(qū)文廣旅局、相關公司就加強絲博園非物質文化傳承開展活動,促成染坊實踐基地在園區(qū)內建成,使絲綢文化可觸可感。
今年以來,該工作站已開展活動3場,反映社情民意信息8條,助推解決實際問題10余個。關于打造“絲綢特色小鎮(zhèn)”等建議,為市、區(qū)兩級發(fā)展絲綢服裝產業(yè)提供了決策參考。
碩果盈枝:小陣地凝聚大共識
委員工作站(室)的蓬勃發(fā)展,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履職成效。一個個扎根基層的委員工作站(室),有效服務基層社會治理,助推經濟社會發(fā)展,讓政協離群眾更近,讓政協工作不斷煥發(fā)新活力。
如今,杜華江委員工作室不僅成為暢通民情民意的陣地,還是講述我國基層協商民主故事的窗口。2024年6月,來自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6名師生走進杜華江委員工作室。杜華江拿起一幅作品介紹:“這幅剪紙展現的是我們政協‘有事來協商’的場景,大家圍坐一起,共商解決問題的辦法。”一位留學生感慨道:“剪紙很美,委員講述的協商故事更有意思,讓我看到了中國基層治理的獨特一面。”
7月10日,在四川華景智農農業(yè)開發(fā)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產車間里,嘉陵區(qū)市政協委員工作站的委員們正認真聽取企業(yè)負責人陳俊年關于生產經營的介紹,“目前最大的困擾是物流成本偏高”……聽到陳俊年的講述,委員們立即行動,當場聯系物流部門負責人協調優(yōu)化線路、降低成本的具體方案。
“一直困擾我們的物流難題,沒想到在委員工作站的協調下,這么快就得到了解決,真是太感謝了!”陳俊年表示。委員工作站(室)的觸角延伸到了企業(yè)車間、田間地頭,促使問題被及時發(fā)現,協商隨時進行,解決方案迅速形成。
“下一步,我們將持續(xù)深化委員工作站(室)建設,突出‘用起來、活起來、實起來’,讓這些履職小陣地在服務發(fā)展大局、增進民生福祉中,持續(xù)釋放‘大能量’,寫好‘四個凝聚’這篇‘大文章’。”廖倫志說。